关于头脑的来源,普遍的说法是来源于傅山,他是太原人,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医学家。在许多后世的武侠小说中,傅山傅青主一直都是反清复明的精神偶像。这款头脑就是他孝敬母亲的滋补膳食,算是药膳。而清和元也是傅山题字,关于“清和元”的头脑,大多数人的解释是:“宰割清朝和元朝的头脑”,而有考据者称,根据傅山题写店名上留下的年号,那时清朝尚未成立,还叫后金。
秋之昆明
每年从初秋开始,是云南的菌子季。菌子季里,在云南每一座山上,都有采菌人,他们清早踏着露水上路,走几十里的山路,背着竹筐,细细地在山林中寻找菌子。我9 月初来到位于昆明官渡区福德村的木水花野生菌批发市场时,不到上午9 点,已经有些冷清了。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野生菌批发市场,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全省各地的商贩拉着新鲜的菌子抵达市场,那时天还是黑的。在恍惚的灯光下,市场里闪烁着菌子的香气。
在市场的正门处,不是卖冰鲜野生菌的,而是新鲜的菌子,种类繁多的菌子摆满一地,如同一地精灵。即便一个对菌子种类完全陌生的人,走一遍下来,也会对不同菌子的形状、品质了然于胸。9 月初,正是鸡枞菌最好的时节,品相不错的鸡枞每公斤可以卖到300 元,每根鸡枞身上还都挂着红土,它们整齐地摆在地上。
在福照楼,厨师黄金磊正在后厨切牛肝菌,他把牛肝菌洗净、切片,准备好辣椒和蒜头,热锅里放一点儿猪油,把牛肝菌爆炒。这是云南最常见的吃法,炒出来的牛肝菌鲜香脆嫩。当地人做牛肝菌有讲究,如果在铲子上沾着牛肝菌也要拨到锅里,因为有的牛肝菌有微毒,也为避免有的炒不熟,加入大量的蒜头也起到解毒的作用。
在随便一个家常小馆里,也能吃到青头菌,青头菌没有毒性,适合做汤,味道鲜嫩。也能在厨房里见到工作人员细细地侍弄一朵干巴菌,这是一种难伺候的菌子,里面往往有沙土,徐徐细细弄干净,然而做出来的确是霸道的美味。而时下最应景的菌子是鸡枞,滇菜里面关于鸡枞的做法琳琅满目:鸡枞汤、红烧鸡枞、白汁鸡枞、火夹鸡枞、云腿烩鸡枞、鸡腰烩鸡枞……鸡枞以黑色为最佳,如果过了菌子季,还可以做成油鸡枞,可以一直吃到冬天。油鸡纵的做法简单,需要用到的食材包括鸡枞、菜油、干辣椒、花椒、草果和八角,所有的配料在油锅里煎炸,加入鸡枞,小火收汁,煎到色黄而不脆起锅,就可以放在瓷坛里储存。油鸡枞在云南家家户户都能见到,无论是做面条还是米线,都可以放一点儿进去,鲜美至极。特别是凉米线,用油鸡枞拌了,也是别致的美味。
对于当地的名厨来说,米线和汽锅鸡不能代表云南,但是对许多外地人来说,只有吃完了一碗小锅米线和一份汽锅鸡,才得以确认真的到了昆明。
在昆明,大街小巷遍布着米线店,各种口味和风格,几块钱一碗,买来尘世幸福。而在菜市场,最显眼的位置也是卖米线的摊贩。昆明的米线分为两种:干浆米线和酸浆米线。干浆米线是细米线,口感偏硬,更适合带汤煮食;酸浆米线是粗米线,口感软糯,入口微微发酸,更适合做豆花米线、卤米线。在昆明,如果你在一家小店不特别说明,端上来的往往是酸浆米线。
关于米线的来历,有人说起源于蒙自,有人说起源于建水,没有定论,但的确是云南人最日常的吃食。豆花米线是昆明独有,米线下面有一大团水嫩的豆花,表面加上“帽子”,“帽子”相当于北方话中的“卤子”,一般都是肉末为主,还会有韭菜、豌豆尖等等,如果在夏天可以搭配一杯木瓜水或者甜米酒,冰爽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