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吃货们每年给分散于武汉各地的蒸虾馆排名,其中翘首有靓靓蒸虾、毛毛烤虾,而在2012 年,武汉排名第一的蒸虾馆是巴厘蒸虾。这家小馆狭仄,凌晨之后还人满为患,武汉人王凯带我们来这里吃虾,他说每天这里会卖出5万只蒸虾,第二天一早虾壳火红地堆满一车。而整个万松园街区,柏油马路上总是油腻腻的,踩上去有点儿粘鞋,这也是前天晚上万众吃虾剩下的“战场”。
武汉人吃蒸虾的胜景令不明旧理的人心惊肉跳,一盘肥硕火红的蒸虾端上桌,每个人都细细地掰开尾巴,露出洁白紧密的虾肉,动作迅速而熟练,蘸一点儿酱汁,迅速填到口中,顺便喝下一杯冰凉的啤酒。事实上,蒸虾现在远非民间便宜小吃,一盘蒸虾往往卖到88 元,几个人一晚上吃掉上千元的虾子,不是什么新鲜事。
武汉诗人小引说,他喜欢一家胖嫂蒸虾,“虾子洗净后,直接用冷水蒸,加上些姜片不过是为了去除土味。但是最最关键的是,尾巴不去,蒸出来的虾肉结实,口感好。而去尾之后,肉质就松散无力了。”
那时的虾子便宜,坊间更流行吃烤虾球,小引印象中虾球每串1 块6,人们双手并用,吃得满脸通红。我们在一个微风拂动的夜晚,去了当地有名的毛毛烤虾球,点了几10 串烤虾球,一串4 元,每串4 个,老板熟练的把龙虾尾放在炭火上烧烤,一边撒上孜然和辣椒,红色的龙虾被烤制金黄,香味传出很远。他知道我们是从北京来的,跟我们热络地搭讪:“我知道你们北京的价格,一个小龙虾卖6 块钱,我们这里便宜多了吧。”
小锅米线也是家家必备的经典招牌,我们去了昆明的百年老店建新园,点了小锅米线、肠旺米线和过桥米线,小锅米线讲究“一锅一碗”,灶上的小锅是红铜制成,锅里放上高汤,加入新鲜的猪肉末,偏肥一点的五花肉末最好,再依次放入各种佐料,待肉熟至五成,根据各人口味,放入干浆或酸浆米线,稍煮一两分钟, 撒上韭菜和酸腌菜,俟锅面泛起大量酱色垢沫,此时的香味都已经入了米线,就可以起锅了。起锅有讲究,不能倒扣,韭菜和酸腌菜还要在碗面上。执定木筷,踏实双脚,深呼吸,稍定心,想象美味的可能,美味就已经在眼前,只需要大口囫囵。
微微的酸辣,浓郁的鲜香,周围坐着昆明的老食客,大家排队买票,领取一碗碗热乎乎的米线。也可以搭配上一点儿脆哨,脆哨类似北方的猪油渣,最好选择猪颈肉,切成碎丁,炸去里面的油,每一颗都饱满酥脆,是下酒的妙品。
福照楼是一家以汽锅鸡为主的餐厅,在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出镜的汽锅鸡就来自这里,如今他们已经走出国门,在新加坡开设了一家分店。厨师李罗勇每天早上八点固定来到后厨,制作汽锅鸡。每一个灶眼上都叠放着一摞汽锅,为了防止走汽,每一层之间都会用白布缠裹。李罗勇说,他们用的鸡是昭通铁脚鸡和无量山乌鸡,都是天然散养,能保证纯正的香味。汪曾祺曾把云南汽锅鸡列为鸡中第一,认为汽锅鸡“最存鸡之本味”。汽锅鸡也是时间的艺术,在福照楼,汽锅鸡需要小火慢炖4 个小时,才能得出一碗清亮透明的鸡汤。
制作汽锅鸡需要上好的容器,一个个带着气眼的小锅都是用建水紫陶制成,每一个锅的成本是300 多元,而紫陶锅买回来不能马上就用,需要在米汤中浸泡三四天。做好的汽锅鸡香味缤纷,旁边摆放着一点三七粉,按照当地人传统的吃法,总是要加入一点儿三七,味道微微发苦,却能叫鸡汤的滋味更加强壮。
蒋彪今年70 岁,1960 年入行, 他被云南省餐饮美食协会秘书长杨艾军称为“厨师里的老师,厨师里的绅士”。
在蒋彪的记忆中,昆明小吃丰富且专注,许多小吃都是在那个时候成型的,比如一款摩登粑粑,就是上世纪40 年代的昆明街头,两个时尚的摩登女郎用奶酪、黄油和面做成粑粑,酥脆可口,很受飞虎队和市民的喜欢,渐渐成为昆明的名小吃。
每一地的美食都在时光的流转中,渐渐发生着变化。然而日常生活依然在继续,人们闲散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游走,美味隐藏在民间。
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梦遥是昆明人,她每次回到昆明最想念的是烧饵块,破酥包和小刀鸭;尹坚是《昆明日报》的记者,她热衷于寻找各种本地美食,她和朋友相约去方舟酒店旁边的三道菜吃饭;张莹在云南大学读书,她最喜欢的是穿过云大茂密的银杏林,去文化巷吃一碗豆花米线,然后晚上和同学一起去街边吃烧烤,必点的是建水包浆豆腐,烤到冒油,蘸着作料吃;而诗人于坚正准备在午后出门,去翠湖边上的茶馆喝茶……
冬之太原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种特别的食物,只在当地人的口感中流通,如同方言,是这个城市味觉的秘密。于北京,这种食物是豆汁儿,于太原,这种食物是头脑。在冬季的早晨,头脑是寒冷天气里温暖人心的吃食。
对许多太原人来说,每天早上去老店里点上一份头脑,一份烧麦(在店里叫稍梅),一壶黄酒,算是标配,当地人称之为“一碗一提一壶”。头脑上桌,往往令外地人迷惑,一大碗白色的糊糊,其中有黄芪、煨面、藕片、山药、羊肉,另外加入黄酒、酒糟以及羊尾油。进餐时,搭配腌韭菜。并不加盐调味,微微发甜,入口有轻微的苦,沈宏非吃过太原的头脑,后来他写文章说:“在北方人吃来,那是一锅忘了放盐也不上调料的涮羊肉;在南方人吃来,则像是发酵到一半就被迫中止的酒酿;就连那肥白的羊肉,也是兀自肥白,萧然物外。此刻,那一小碟腌制过的韭菜,简直就成了救命稻草。”
头脑是一种寒凉天气里的早点,每年只有白露到第二年清明有售。在太原,最著名的老店名为清和元,原来在桥头街,现在搬到了铜锣湾附近的一处小区内。 这里以头脑闻名,一年四季早餐有售。太原人陈和平说,感受太原人吃头脑一定要在冬天,“6 点钟之前赶到清和元,天还黑着,店里已经挤满了人,吃一碗头脑,一天都不会觉得冷。”他说,许多店都会有“头脑月票”,方便每天都去的老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