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天气 > 带着味蕾上路 寻觅中华美食
在后工业化时代的中国,每一个城市的建筑可能会千篇一律,传统在消弭,文化在趋同,旅行也在慢慢格式化。然而一个城市的口感收藏着这个城市最后的秘密,如同这个城市的方言,在街巷边的小摊贩之间流传,在日常生活的说话唱喏中升腾。
这一年我都在觅食的路上。
每个地方的食物都带着强烈的本地属性,以管窥豹,从中可见当地的风土与人情,可见当地的物产与习俗。即便在这样一个流通过度的时代,我们以为能足不出户品尝到天下美味,然而如果想借助食物来理解中国的现实,带着味蕾上路,依然是唯一的途径。
在中国的美食传统中,美食有时令属性,逢时按节细细享用,因自然调节而不逾矩。一年有四时,分二十四节气,时令与风俗,成为文化体系中微小的单位, 周而复始,成为循环记忆中永恒的部分。同时,美食也有当地属性,吃江鲜自然要搭配着滚滚江水和半岸桃花,吃火锅则需要伴随着龙门阵和湿润的石板街,你可以选择在武汉街头吃下一碗三块钱的热干面,或者在一堆兰州人的包围中,伴随着生硬的西北话,呼噜呼噜吞下一碗牛肉面。在春笋季节时,需要到安吉的竹海中倾听雨后春笋的拔节声,亲自挖来,找当地农家做一个笋烧肉才觉得惬意;到了清明前后,是否亲自上山采茶,尝试着把手伸到滚烫的炒锅里细火慢焙才知晓茶的真味?
食物不说谎,如果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食物在口口相传之中,在技艺流传里保存着历史的真相。食物也不夸张,这些日常的,民间的口感,代代相传,摒弃了工业化生产,拒绝了利益与添加剂,在一餐一饭中,表达着中国式的生活方式。
在寻找中国味道的路上,我们能细品中国。
春之绍兴
绍兴是水城,河道纵横,人们常常以舟代步。春天的杏花微洒里,乘坐乌篷船穿行在绍兴城区,小船次第穿越过会祖桥、姒家桥、庙下桥、望陵桥,远远见到仓桥直街,烟雨朦胧间,似乎回到鲁迅幼时的绍兴。
茴香豆算是绍兴最知名的一种小吃,它的出名也得益于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他在咸亨酒店花九个铜钱买两碗酒一碟茴香豆,还细究“茴”字的四种写法。 北京孔乙己餐厅的出品总监陈庆说,“茴香豆是以蚕豆为原料,用清水泡软,入锅加配料用文火慢煮至涨熟,口感清香软糯,鲜嫩,价格便宜,是寻常百姓最常吃的下酒菜。”
在绍兴,蚕豆被称为“罗汉豆”,其剥开之后颇像一个罗汉憨态可掬端坐其中,而当地把新鲜的豌豆也叫做鲜蚕豆,这是由于豌豆上市之时,刚好是蚕季。绍兴人周波说,“旧时绍兴的讲究是‘十豆过酒’,寻常酒馆的柜菜中少不了鲜罗汉豆、鲜蚕豆、带壳鲜毛豆、茴香豆、盐青豆、爆开豆、兰花豆、芽罗汉豆、笋煮豆、鸡肫豆……”
我们在鲁迅故居门前的小店里吃盐青豆、鸡肫豆过酒,盐青豆煮的时候不加茴香桂皮,而是加糖和盐,事先不经过浸泡,煮的时候皮涨而豆不涨,等冷却之后豆壳收缩起皱,豆色青绿,外有盐花,如果讲究一点儿会加入一些甘草末,口感筋道;而鸡肫豆则是以黄豆为原料,加入酱油慢慢文火细煮,往往加入笋干一起煮, 用以提味,煮熟之后再烘至半干,口感坚韧,味如鸡肫。
绍兴传统特产是“三大缸”:酱缸、染缸、酒缸。关于茴香豆,当地还有民谣:“桂皮煮的茴香豆、用的是谦裕同兴好酱油,曹娥买来上青豆,东关雇来好煮手,嚼嚼韧纠纠。”即便如今,绍兴人还是喜欢吃本地酱油作坊里生产的酱油,颜色黑亮,豆香浓郁。在河边,经常可以见老人慢悠悠喝酒,随手从兜里掏出几颗茴香豆。这些下酒小吃初吃不觉得出奇,细细咀嚼却颇有深味,契合着绍兴人的性格:外圆内方、灵秀惠巧。时代在变革,城市在裂变,食物却是连接从前与现在的一根链条, 因为各种过酒小吃的缘故,叫人觉得鲁迅时代的绍兴并未走远。
外地游客初到绍兴,往往被景区四处可见的臭豆腐晃得眼花缭乱,都是镶了牙边的杏黄幡子,“臭豆腐”的大字招摇,似乎不吃一次臭豆腐,算不得到过绍兴。河边也往往能见到做臭豆腐的摊贩,5块钱一份,小火在油锅里煎炸,需要趁热吃,臭里带香。
然而对于一个真正的绍兴人来说,臭豆腐只是小儿科,在绍兴美食谱系之中,“臭”是一个别样风情的滋味,臭苋菜梗、臭千张、臭腌蛋、臭百叶、臭冬瓜、 臭咸鲞……各种“臭烘烘”的美食,成就了绍兴别致的滋味。我们在咸亨酒店吃小菜下酒,这里的下酒菜都是小菜,一盘盘一碟碟,不隆重,其间可以见绍兴风情。 在所有“以臭为美”的食物中,臭苋菜梗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许多食物都是经由苋菜梗发酵而成的卤液腌渍而成。
苋菜是江南一带常见的蔬菜,春天发芽,初长时极嫩,只需放置在沸水中几个搅滚之后迅即捞出,点几滴香油就是一道鲜美的蔬菜。等苋菜老了,苋菜杆粗壮,这就成了做臭苋菜梗的原料。绍兴人田原现居北京,她回忆小时候家里制作臭苋菜梗的过程,似乎还能闻到当时的滋味。制作时需要用水浸泡昼夜,沥干水分之后进行发酵,数日之后,开坛便可闻到臭中带香的滋味,发酵时不用放盐,制作的时候再加入盐。臭苋菜梗以蒸为妙,田原说她最喜欢的吃法是趁热将臭苋菜梗放入嘴中,不要匆匆咀嚼,而是闭上嘴巴,眯起眼睛,鼻孔微微吸气,那种臭中含有异香的味道在口腔内旋转。
一坛臭苋菜梗捞完之后,剩下的便是臭苋菜梗卤了,许多农家常年在门口存放着一坛菜卤,卤汁状如白乳,黏稠滑溜,有些厚度,各种食材都可以放到里面卤制,于是出现了臭冬瓜、臭丝瓜、臭豆腐等种种“臭味大千”。
在当地寺庙的素食中,这种臭苋菜梗被叫做“素鳗”,可见其渊源。然而这道菜地域性极强,犹如外人吃不得老北京的豆汁、麻豆腐,外人吃只会觉得一股奇异的臭味,难以入口,在绍兴,当地人看外地人如何吃下一份臭苋菜梗,看他如何出丑,这也是餐桌上每日上演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