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古代,云南各民族便在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由此也就形成了各民族联合团结对共同敌人进行共同斗争的优良传统。纵观云南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各民族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而举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大、对封建势力打击较大的起义,无一不是团结联合了众多民族参加的。如1264年的舍利畏大起义,就联合了彝、白等族先民30多万。1856年同时爆发的杜文秀起义和李文学起义,更提出了明确的民族团结政策和纲领,从而联合回、汉、彝、白、傣、哈尼、傈僳、拉祜、景颇等众多民族参加,使起义斗争坚持了18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势力。到了近代,在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反帝爱国斗争中,云南各族人民更是团结一心,共同对敌,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奋起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云南各民族团结联合进行共同斗争的优良传统也在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中再次经受了锤炼,得到了巩固,并进一步升华为明确而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这种升华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1936年中英第二次会勘中缅南段边界时,以班洪王为首的阿佤山17部部落首领(17王)致函勘界委员会主席伊斯林,郑重宣告:“卡瓦山为中国土地,卡瓦山民为中华民族之一部分”、“卡瓦山地与中国为一体,不能分割”[25]。云南少数民族自觉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就标志着云南各民族也和全国其他民族一样,在民族意识上完成了对中华民族这一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在的民族实体向自觉的民族实体的转变,从而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三、云南民族关系格局与国家治乱安危的相互影响
云南各民族既然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那末,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紧密联系就使云南的民族关系格局与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整体的治乱安危、兴衰成败发生了密切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云南僻处中国西南一隅,其历史发展进程主要受内地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央王朝所左右。整个国家的治乱安危,国力的盛衰强弱,统治阶级民族政策的适宜与否以及中央王朝派驻云南的地方官吏素质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云南的民族关系与边疆安宁。历史证明,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民族政策适宜得当和地方官员明智清廉,则云南必然出现各民族和睦相处,边疆稳定安宁和经济文化长足发展的良好局面;反之,国家分裂,国力衰弱,民族政策错误失当和地方官员贪狠昏庸,则云南必然出现民族矛盾激化,边疆动荡混乱和经济文化发展停滞不前甚至破坏、衰败、倒退的严重局面。因此,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央王朝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好坏及边疆的安宁与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紧密联系则使云南的民族问题本身就是全国民族问题整体的一部分,也使云南发生的重大民族问题,常常反过来对全国治乱安危的大局产生重要影响。汉武帝在西南设置郡县,“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官吏士卒的俸食及用具,都由邻近内地郡县供应,不在云南征取,后又通过移民屯垦来供给,曾得到边民拥护。云南的安定,客观上支持了汉武帝开疆拓土,安定全国的文治武功。三国时期,吴蜀两国争夺南中,蜀相诸葛亮南征云南时对少数民族采取和抚政策,七战七胜孟获而不杀,多任用当地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使南中获得安定,解除了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后顾之忧。元初曾一度对云南实行军事统治,蒙古贵族的压迫奴役激发了云南30万各族人民大起义。忽必烈为稳定云南局势特派赛典赤以“谨厚”方针治理云南。赛典赤到云南后撤销军事组织而建立行省,并任命土著民族的上层分子充当土官,从而使云南局势得以迅速稳定下来,并从此奠定了后世云南行省的基础。所有这些,都是中央王朝或直接统治云南的内地政权采取适宜的措施治理云南,而对其政权的巩固和对全国的稳定与统一产生有利影响的典型事例。然而,公元9——22年王莽统治时期,在云南“赋敛繁数”, 引起“三边蛮夷愁扰尽反”。僰人首领栋蚕、若豆、孟迁起兵,杀郡守,王莽派兵和转徙者20万人击益州,“出入三年,疾疫死者什七”[26]。王莽政权的实力受损,终于在内地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和边疆各族人民的夹击下,宣告覆灭。公元751——754年的天宝战争,20万唐兵全军覆没于大理,而这20万人“皆中国利兵”。在经济上,由于劳民伤财,“数年间因渐减耗”,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发生了安禄山叛乱,从此唐王朝由盛转衰。明王朝为维护国家统一,对麓川土司(瑞丽江两岸及今陇川、遮放一带)发动的“三征麓川”之役,本是一次完全必要的军事行动。但是,“官军行处,村镇为墟”,官吏们借战争横征暴敛和数十万大军给养物资的征调,使得“粮饷半天下,死者十七八”,并于战争结束后引起贵州汉、苗、彝各族人民参加的大起义,波及湖广、江西、福建等省,强烈地冲击着明王朝的腐朽统治。所有这些,又都是中央王朝对云南执行错误或失当的民族政策,而对其政权的巩固和全国的稳定与统一产生不利影响的典型事例。因此,如把云南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民族问题放在全国历史发展总体中加以考察,便会发现它总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中央王朝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安危。[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