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傣族竹楼:这是西双版纳州傣族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中最为精美的一种。每当我们进入西双版纳州的首府景洪时,宽阔的澜沧江缓缓地向东南流去,郁郁葱葱的亚热带雨林和橡胶林覆盖着两岸的山峦,叮咚的牛铃,汽车和手扶拖拉机声由林中时断时续地传来,更衬托出田园的幽静,而丛林中高高耸起的槟榔树稍和婆娑摇曳的椰子树冠,向行人预告着村寨的临近。当人们再走近些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在绿树丛中隐现的座座竹楼和佛寺高大的屋顶,展现出傣族树寨特有的风味。
现在的傣族村寨一般都由民居(“竹楼”)和佛寺(傣语称为“洼”,汉语称为“缅寺”)组成。佛寺一般建于全村风景最好、最突出的地方,或在村寨的主要入口处。村寨中主要的道路必然通向佛寺。整个村寨的平面布局大多呈整齐的棋盘状,民居排列在道路两旁。由于民间有:佛寺的对面和侧面不能盖房子、民房楼面不能超过佛寺中佛像的座台台面、屋脊不能相互垂直的传统习俗,因此佛寺和佛塔就成了整个村寨最突出的主要建筑,而民居的方向基本一致而有序。
傣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由幼子继承,因此子女成家后,即与父母分居,建新房另立门户。所以一般家庭最多三代。傣族的竹楼正是和这种小家庭的要求相适应的。
傣家竹楼的院落一般都较为宽敞,四周用竹篱围绕,院内种有各种亚热带的花草,使得竹楼宛如一幢幢花园中的小别墅;给人一种开朗、柔和、宁静而平易近人的印象,这和汉族封闭型的三合院、四合院是大相异趣的。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的特点是:秀美、朴实、单纯而不单调。整个竹楼建于高约1.80—2.5米的40—50根木柱上,周围透空没有墙壁,因此,有利于通风和防潮,底层也显得非常空灵。柱上建盖屋顶高大而陡峭的房屋。这种屋顶的特点是:顶部为一条较短的正脊,由此向下形成一个坡度较陡的两面坡人字形歇山式屋顶,当它下降到整个屋面约五分之二处时,突然变成坡度较缓的四面坡大屋顶——有的还加有披屋面(偏厦)构成重檐,形成了傣族竹楼特有的屋顶造型。楼上的墙高约1.2~2.5米左右,下部呈向内倾斜之势。这种独特的造型处理,即展开而耸峙的大屋顶,墙根向内倾斜的短墙,房下空灵的柱林,形成了檐深柱低,阴影浓密,虚实对比强烈,光影错落的西双版纳的傣族民居特有的优美形式。整个竹楼隐现于绿树丛中,形成了傣族农村特有的情调,有如一支声韵悠扬、低婉的傣族民歌,体现了傣族单纯、恬静、秀美、轻盈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的平面一般皆为方形,但在此基础上有的也有所变化,如曲尺形,凸形等等。竹楼的上层由堂屋、卧室、前廊、晒台、楼梯和铺助建筑(谷仓)等组成。这几部份(除谷仓外),只有晒台不在屋顶遮盖之下。楼下一般每家都置有一个脚臼,作为每天清晨臼米之用,楼下也是放养牲畜的地方。
傣族的竹楼的建造,完全是为了适应当地潮湿、炎热的气候和每年五月至十月长达半年之久的雨季中的大雨、暴雨的袭扰而创造的。竹篾编的墙和竹子制作的楼板有利于通风散热,而下层透风的柱子便于通风防潮和防御洪水、野兽的袭扰。傣族常常利用竹篾内外层不同的颜色将竹墙编成美丽的花纹加以美化。
1949年以前,西双版纳傣族处于封建领主统治之下,民居的建筑也受到种种等级限制,如:一般平民的屋顶不得用瓦(注:一种傣族称为“郎片”的小平瓦),只能用草排铺盖;建筑规模和质量都不得超过头人的竹楼;房架结构中的主要部份“中柱”,不能用通柱,只能楼上楼下各用一段。(中柱有男中柱“绍缓”和的女中柱“绍南”之分);楼上的一段贴有彩纸和有腊条的中柱是老人临终时倚靠的,平时不准人倚靠或拙放物品。此柱的楼下一段不准拴马;楼的高度一般为一@①加三捶(注:傣族的人体尺量度标准:两臂左右平伸,两手中指尖的距离为“一@①”,约傣族人平均高度。“锤”即一拳的长度。);楼梯中间不能有平台作为转折;不准用雕刻花纹装饰竹楼;不准用石柱础;不准用床和座椅……现在这些繁琐的“不准”,早已成为历史。随着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傣族竹楼的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两楼相联、三楼相连等等,建筑材料也由过去多用竹子改为木材甚至钢筋、水泥、砖瓦来建盖民居了,但建筑形式仍为傣族喜闻乐见的“竹楼”,这反映了傣族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傣族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和热爱。
德宏州傣族(傣泐)的民居建筑也是干栏式竹楼,但在形式上与西双版纳州傣族竹楼不同,这种竹楼以瑞丽县的为典型。
瑞丽县傣族的村寨在布局上与西双版纳州的村寨有所不同,佛寺(德宏州傣族称为“奘房”)一般位于村寨的中部或尾部——村寨的西部或西北部,民居分布于佛寺的东方或东南方。民居一般都建于村道的两旁,有宽敞的院落,周围种有花草,凤尾竹等等。路边的水井上盖有塔龛式的小石屋以保护水井的清洁。绿荫如盖的大青树、高大的凤尾竹掩映着高大的佛寺秀丽的屋顶和刺向蓝天的塔尖和幢幢竹楼构成了瑞丽傣族村寨特有的景色。
瑞丽傣族的竹楼一般建于院子中部,将院子分为前后两部份,前院从事家务劳动和副业生产,后院种植蔬菜、果树,建有柴棚、畜厩等。竹楼虽然也是干栏式建筑,但底层全部用竹篾墙封闭起来。墙是垂直的,这与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的墙脚向内收是不同的。屋顶为歇山式,形式接近汉族瓦房的屋顶,一般用草排或马口铁波楞板铺盖。墙上开窗也比西双版纳傣族竹楼大,采光通风都较好。楼梯一般安在楼外,整个竹楼显得挺拔畅朗,外观类似汉族的楼房。
瑞丽傣族竹楼的布局基本与西双版纳傣族相同,功用也相同,但楼层更高一些,通风采光也好一些。堂屋的中后部设火塘,仅供取暖、煮茶之用。有一个简易楼梯由屋内通向楼下厨房。堂屋的一角设有佛龛,也有个别人家在晒台上另建佛堂的,这是在西双版纳少见的。前廊没有重檐,因此更显得开朗明亮,有的竹楼在堂屋侧面建有挑阳台并有屋顶遮阳。屋外的楼梯是通住堂屋的主要通道,主人常常用雕花木板加以装饰美化。楼梯前设有一个小平台作为脱鞋的地方因为傣族有脱鞋进屋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