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约有44.76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习俗全靠民间口耳相传,其创世史诗《牡帕密帕》,长达数千行,内容涉及拉祜族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堪称拉诂族社会的“百科全书”。
蕴含历史的拉祜族服饰
至今在拉祜族女子的服饰中,还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女子喜欢缠1丈多长的头巾,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穿开岔很高的长袍;衣领周围,岔子两边都镶有彩色几何纹的布块或布条,沿衣领及开襟还嵌上雪亮的银泡。
?佤族
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中、缅、泰等国均有分布。中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沧源和西盟等县,现约有38.3万余人。佤族崇拜水牛、虎豹、燕子等动物。
甩发舞——佤族女性美的张扬
甩发舞是佤族女子显示自己美丽和象征她们已经长大、成熟的舞蹈,纯属女性舞蹈。
佤族女子以长发为美。甩发舞既可两人表演,又可集体舞蹈。对对舞伴手拉手转环,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
?纳西族
纳西族约有29.55万人。主要聚居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古称“么些”,是古代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氐羌族群的后裔。 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就创造了自己神秘的象形文字,而他们的音乐更使人想起13世纪忽必烈南征时那悠远的岁月……
东巴文——世界上唯一沿用的象形文字
东巴,是纳西族的宗教祭司。他们书写的经文所使用的文字被称为“东巴文”。这是一种似图画记事、交流的文字,亦称为“纳西象形文字”,目前,已发现的单字有一千多个。
在古代尼罗河畔及中美洲创造的象形文字,早已被大沙漠或原始森林吞蚀的今天,纳西族社会的东巴们还在用东巴象形文字进行读写,难怪人们惊叹这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
“走婚”——“母系王国”的婚俗
居住在泸沽湖畔的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盛行着一种母系家庭的生活方式。
以走访为特征的“阿夏”是摩梭人特有的一种婚姻形式。男女双方相爱或有了同居的意愿之后,每到夜晚,男到女家夜宿;次晨离开,再回到自己的母系大家庭里。
摩梭人的婚姻关系结合自愿,解除自由,分手之后,男女双方都可以去结交新的阿夏。
?瑶族
云南省瑶族约有19.06万人。主要分布于滇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瑶族信仰“盘瓠神”。瑶族因其服饰的不同而有多种称呼。居住于文山的瑶族,因善种蓝靛,着蓝衣而叫“蓝靛瑶”。而居住于红河一带的瑶族,因其头缠红、白棉线作为饰物而叫“红头瑶”、“白头瑶”。
“度戒”与“牛达”——瑶族男女的“成年礼”
云南瑶族男子到16岁,都要举行 “度戒”仪式。届时,在村旁搭一座高约1丈的“云台”。受戒者端坐其上,在度师诵经求神之后,便由云台上翻滚而下,跌入藤网。翻云台的涵义与“拟死再生”是很相近的。
瑶族女子长到15岁,便选个日子,由她的女友帮她拔去眉毛,再换掉花帽改包头帕,就算举行了女子成年仪式“牛达”。“
?景颇族
景颇族约有13.02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生活在亚热带的景颇山上,景颇族的传说和故事表明,景颇族最初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直到约600年前,他们才开始定居于此。
“数家谱” ——景颇族的婚恋习俗
景颇族青年男女在相识和恋爱时,要先与对方“数家谱”。如果不是同姓和同氏族的人,才能考虑恋爱关系。
明媒正娶是景颇族青年男女结婚的主要仪式。新娘进院时,要举行过草桥仪式,以象征将来家业兴旺。当晚,全寨子的人都要来喝酒、吃饭,大家又唱又跳,往往要欢娱至第二天黎明。
?藏族
生活在云南的藏族,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羌人的后裔,现约有12.84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信奉藏传佛教。青稞是藏民族的主食,酥油茶则让人永世不忘,而欢乐的弦子,庄重的锅庄,更让人领略到藏族的能歌善舞。
转经——神秘的宗教朝觐之旅
梅里雪山在藏族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迪庆高原落满积雪的弯弯山道上,每时都有香客们手摇经轮,以磕长头的叩拜方式,千里迢迢地走在朝拜梅里雪山的路上。
玛尼堆即祈祷石,既是藏传佛教中的祈祷法物,也是藏民房外常见的转经场所。藏民们经过玛尼堆时,往往按顺时针方向绕行几圈,口念六字真言,顺便放上一块石头或拴一面经幡,以表达内心的虔敬和祈愿。走进迪庆高原,玛尼堆和那耀眼的经幡,构成香格里拉独有的又一道靓丽迷人的风景。
?布朗族
布朗族现约有9.04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布朗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受傣族的影响较大。布朗族的竹楼和傣族的相仿,布朗族男人女人都喜好抽烟和嚼烟,布朗人还好喝一种经过发酵的酸茶……
举行两次婚礼——独特的布朗族婚俗
布朗族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头次简单,第二次隆重。
第一次婚礼是在定亲以后举行。这次婚礼之后,妻子仍住娘家,丈夫只是晚上才来住宿。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三年后,就可以举行第二次婚礼。
第二次婚礼属正式婚礼。届时,新娘要在众多送亲人的陪同下来到男方家。在交验陪嫁的物品和财产后,村寨中的长老为新婚夫妇拴线,并致以吉祥的祝福。至此,布朗族的两次婚礼这才结束。
?布依族
云南的布依族约有5.47万人,主要分布于罗平多依河畔。罗平布依族没有自己的语言,但有独立的民族语言。布依族古称“僚”。大约在宋朝时期,罗平的布依族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祖先是从贵州、广西相继迁来的。
五色花饭——彩泉漂染的绿色食品
布依族是一个充满了风情魅力的民族。每年的秋后,布依人就把上等的糯米挑选出来,到次年三月三歌会时,从山上挖回几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并从中提取出红、黄、蓝等五种颜色,并将五种色汁分别掺进糯米后,再拿到多依河边淘洗后蒸熟,五色花饭便做好了。……
五色花饭的妙处,不仅在吃的美味,更在于那制作过程中的诗意:一湾碧水随着布依少女的欢笑声被染成了五彩的颜色……
?阿昌族
阿昌族约有3.35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德宏州的陇川、潞西、梁河等县。阿昌族无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善酿酒,锻冶、纺织。阿昌族最有特点的节日是农历正月举行的“窝罗节”。
丰富多彩的阿昌族服饰
阿昌族服饰多样。男子穿蓝、黑或白色对襟上衣,着黑色裤。已婚女子一般穿长而窄的对襟衣和遮住膝盖的统裙。未婚女子则穿裤不穿裙。每逢年节,阿昌女子还要戴上银饰。男子出门则要佩戴式样美观的“阿昌刀”。
?普米族
普米族系远古时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的后裔。现约有人口3.29万人。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的兰坪、宁蒗两县,除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外,宁蒗一带的普米族还信仰藏传喇嘛教。普米族是一个生性快乐的民族,每当夜幕降临,只要有一支竹笛,普米人都可以跳起本民族的传统歌舞“查蹉”。
漂亮舒适的普米族服饰
普米族的服饰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女子服饰上。未婚少女在贴身衣服外面套一件红色的领褂,腰间扎花围腰。普米族女子也很重视头部的装饰,她们视头发多,辫子长为美,常把牦牛尾巴或黑丝线编进发辫中,盘在头顶上。普米女子的首饰则是不同质地的耳环、玉坠、手镯、戒指等,
?蒙古族
现在云南的蒙古族,人口约有2.81万人,主要分布在通海县新蒙乡等地。他们主要是元朝忽必烈南征云南时的蒙古军队后裔。尽管在生活、习俗及信仰方面吸收了大量的汉族文化,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这个云南高原上的草原民族仍然保持着许多本民族的习俗和风情。
谁动了我的奶酪——云南蒙古族的饮食变迁
700年来,云南蒙古族饮食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吃奶茶乳酪,而是和当地的其他民族一样,主食大米和白面。除了饮食习俗的改变外,云南蒙古族的节日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上,舞龙、耍狮、虾灯、凤凰灯、蚌壳灯等各种民间乡土歌舞的表演,让人更多地感受到游牧民族自由奔放的生活,已被南方农耕民族的环境所改变。
?怒族
居住于怒江两岸的怒族,现约有2.77万人。怒族没有文字,通晓傈僳语。直至20世纪50年代,怒族社会仍保留着原始公社的一些遗风……
“反弹琵琶”和“口弦传情”——用音乐传情的怒族婚恋
怒族男子对某一个女子有意,总是用琵琶来传情;女子听到这样的曲调,也会以口弦对答。有的怒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完婚都没有说过一句话,这在世界各民族的婚姻中可算是奇迹了。男弹琵琶,女吹口弦,到了音乐中约定的婚期那一天,新郎请几个最相好的朋友,背上一捆柴、一罐酒,便踏上了娶亲的幸福之旅。
?基诺族
1979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将基诺族确定为中国第56个民族,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确认的最后一个单一的民族。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基诺山,约有2.07万人。基诺族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以世代相传的故事、歌谣及一些传统习俗传递历史文化的信息。
耳环眼——勤劳与懒惰的标志
在基诺山寨,耳环眼孔的大小,是基诺人勤劳与懒惰的标志。即使是男子汉也如此。一个人的耳环眼越大,就意味着他越勤劳、勇敢,越容易得到姑娘的青睐;反之,就是懒惰、懦弱,会受到姑娘的鄙视。
?德昂族
德昂族居住于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蜿蜒伸展的云南德宏、临沧等地,现约有人口1.78万人。德昂族酷爱饮茶,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有“古老的茶农”之称。
“茶到意到”——德昂族的饮茶习俗
德昂人酷爱饮茶。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如果去探望久别的亲戚朋友,见面礼就是一包茶叶。若有喜庆事要邀请亲戚朋友光临,送上一小包系有红十字线的茶叶表示请柬。如果群体之间发生纠纷,某一方有过失,需求得对方谅解时,也先送一包茶叶给对方。
?水族
云南的水族约有1.25万人,主要生活在富源县的古敢乡。或许世居水边,便有了对鱼的崇拜,于是,便有了堪称艺术品的水族木雕人头傩神像——吞口。水族是一个充满着生命活力的民族。“三月三”歌会,狮子舞、板登龙舞,令人眼花缭乱;“祭白龙”、“祭龙节”、“春牛粑”节日活动异彩纷呈,为你展现出一幅浓浓的民俗风情画卷。
吞口——水族民间手工艺品
在古敢水族村寨,许多人家正房大门的横额上常挂有一颗横眉怒目的木雕人头傩神像,水族语谓之“吞口”。吞口的总体摹状是人首、凸眼、犬耳、宽鼻、獠牙、咧嘴、伸舌、口含利剑,然后用多种颜料涂绘。水族认为,将吞口置于门上可以起到吞邪镇恶,保护家庭平安和主人康乐的作用。
?满族
满族发祥于3000多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而今,落籍云南的满族约有1.22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昆明、保山等地。
还珠格格——满族女子的服饰
满族女子的服饰,鲜明地表现了民族特色。在满族上层妇女的发髻上,往往要戴一顶形式“扇形”的冠,以作装饰,俗称之为“旗头”。在满族先人和后来的衣着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旗袍。满族女子不缠足,清代讲究木底绣花“旗鞋”。它的跟在鞋底中间,高达三寸多。这种鞋尤其在满族贵族女子中盛行。
?独龙族
独龙族约有5900余人,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居住在云南西北部的独龙江边。独龙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独龙族人大多会说怒语。长期以来,独龙族与怒、藏、傈僳等民族为邻,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辅以渔猎和采集为生。
文面——写在脸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