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景区秀
“城市秀”要与城市共同成长
文/丁晓洁
第346期
过去有社戏台,现在有景区秀;过去是先有风光后有景区秀,现在是先有秀再有风景;过去是秀风光,现在是秀城市。
1922年,鲁迅曾在《社戏》里写过一段童年时代的看戏经历:深夜乘着乌篷船到赵庄,靠近戏台的河里乌黑一片地泊着看戏人家的船篷,戏台下站着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悠闲观众,戏台上或是“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或是“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而他“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在他的回忆里,“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如今,鲁迅童年时代看戏的戏台已被拆得无影无踪,许多传统社戏也早就销声匿迹,但绍兴的水乡戏台始终是游客们青睐的景点之一。力图还原一个鲁迅笔下的世界——这始终是绍兴旅游打造的重点所在,2007年,绍兴推出一台夜游实景晚会《沈园之夜》,融歌舞、戏曲、杂技、功夫、说唱于一体,无论是鹦哥班、莲花落,还是越剧和器乐演奏,都能听个尽兴。
昨天的社戏台,今天的景区秀——有人说这其实是同一个道理:人们的生活中,必须有这么一个秀场,让人随时可以在上面找到各种各样的演出。
为主题公园配套服务的景区秀
离开景点,钻进剧场。毫无疑问今天的旅游景区已经把歌舞演出作为一个主打项目了,但凡有景点之处,无论其规模大小,你总不难找到一台“特色演出精品”。
有几个久演不衰的经典是由华侨城集团创下的。在1991年成功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旅游文化晚会《艺术大游行》后,2001年1月,华侨城又推出“集民族服饰、舞蹈、音乐和舞美于一体”的大型民族服饰舞蹈诗《东方霓裳》,旗下锦绣中华民族艺术团120名专业演员用350套风格各异的民族服饰,演绎了中国服饰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嬗变过程中的地域风情和人文历史,一路演到第十个年头,仍然为广大游客喜闻乐见;两年后,华侨城又在中国民俗文化村推出“讲述华夏五十六个民族五千年起源、发展、辉煌”的大型史诗晚会——《龙凤舞中华》,这台晚会的标志性意义在于:它是中国首个投资过亿的旅游演出,55分钟时间里500多名演员轮流登场,共用了1200多套服装,这个规模前所未有;华侨城旗下另一个主题公园世界之窗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创世纪》总共上演2000余场。这些秀不论是否还在演,都是深圳旅游线路中不可或缺的亮点。
另一个例子是宋城。2010年12月9日,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证券市场唯一的演艺股,这是中国旅游史上的大事件。而提起宋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那台在宋城大剧院的标志性演出《宋城千古情》——1997年3月,宋城景区投资6000万巨资打造的《宋城千古情》开演,定位为“大型旅游演艺秀”,内容“以杭州地区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主线,精选了《白蛇传》、《梁祝》和岳飞抗金等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元素,高度凝练了杭州当地民俗文化和南宋历史精粹”。迄今为止,这台景区秀已经连续公演长达13年,累计11000余场,接待观众超过2500万人次,成为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场次最多和观众接待量最大的剧场演出。
在最初这拨进军旅游演艺的企业尝到了第一只螃蟹的甜头之后,效仿者们出现了——2001年3月,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创办魅力湘西大剧院,先后打造出《湘西祭祀》、《湘西苗鼓》、《湘西赶尸》等大量表现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与风俗的剧目;同年9月,曲阜三孔景区打造的大型广场乐舞《杏坛圣梦》在露天的杏坛剧场上演,目的是结束以往“白天看孔庙,夜里睡大觉”的局面,丰富曲阜旅游的“夜生活”;2002年5月,云南丽江景区打造纳西民族舞蹈诗画《丽水金沙》,将纳西古乐同纳西族的棒棒会、彝族的火把节、摩梭人的走婚和殉情融于一体;2005年3月,为成都金沙遗址量身打造的音乐剧《金沙》在北京保利剧院全球首演,随后在成都金沙剧场开始了近千场的驻场演出;2007年,四川九寨沟为杨丽萍担任总编导的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迷》量身打造了九寨沟藏谜大剧院……各大旅游集团纷纷组建了自己的演出团队,无一例外在室内剧场或景区广场上推出大型歌舞表演,以展示当地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来打造演出剧目。
购买景区门票,送你一场演出——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景区秀始终为主题公园的配套服务而生,但它的热度却从来没有减退过。据统计,自2007年开始,全国投资百万元以上的、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演艺节目有200多个,几乎每个著名景区都有自己的演艺团队。最近新上的旅游演艺项目都在千万元以上,不少地方同时上了几个超亿元的项目。
城市外的实景秀
如果说以主题公园为载体的歌舞表演是景区秀中最泛滥的一支,那么近年来最来势汹汹的另一支则毋庸置疑是以旅游地山水实景为依托打造的大型实景演出。
据说创意来自张艺谋在北京太庙大获成功的世界著名歌剧《图兰朵》,也来自在埃及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实景场地演出的著名歌剧《阿依达》,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共同组成的“印象铁三角”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的先河:《印象·刘三姐》。这是世界演艺舞台上第一个以自然山水为舞台的超大规模表演,“张艺谋”这名字让中国景区秀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2004年3月20日,《印象·刘三姐》作为漓江山水剧场的核心工程在桂林阳朔正式公演。它的规模是以往司空见惯的景区秀无法想象的壮观——以1.654平方公里水域、12座著名山峰为舞台,67位中外艺术家参与创作、600多名演职人员参加演出……观众们在震惊之余给出了一致的好评,据说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感叹说:“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
阳朔愿意重金打造这出实景秀的初衷很简单——大多数游客到了阳朔是不会留下来过夜的,他们通常选择在晚上赶回桂林,更有甚至只是在游船上匆匆一瞥,并无半点停留的意思。《印象·刘三姐》的开演时间定在晚上八到十点之间,演出时长一小时,这就让想要观看演出的游客们不得不打破以往的惯例,在这里的酒店过上一夜。这一招效果显著,《印象·刘三姐》自2003年启动以来,截至2010年已经获得了6亿元的总收入,当地旅游收入也从2003年的2.41亿元飙升到2008年的17.9亿元。
从《印象·刘三姐》开始,“印象铁三角”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了实景演出的战略地图:《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还在继续,投资2亿的《印象·武隆》将于今年年底亮相。
除了给景区带去直接客观的收益以外,“印象”系列实景秀有一点功不可没的是,它为当地人带去了不菲的收入。景区所在地的村民们直接参与了这些大型演出。一个在舞台的竹筏上打渔的渔夫,也许他原本在现实生活里就是一个渔夫,从前他们甚至不知道“是村长大还是导演大?”如今他们统统变成了专业演员,以《印象·刘三姐》为例,参与演出的400多名农民年均增加收入为1.5万元。
但与最初的《印象·刘三姐》截然相反的是,后续的“印象”系列招致的非议声越来越大。丽江纳西古乐领军人物宣科和湖南省临湘市市长姜宗福都曾先后炮轰过张艺谋,一直认为:“印象”满天飞,山水实景演出让全国的旅游景区呈现一篇乱象,不仅劳民伤财,更是破坏大自然的原生景观。
这些声音没能阻止实景秀的继续被复制,从少林寺景区推出由谭盾担纲艺术总监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到陈凯歌和冯小刚也分别以云南大理的《希夷之大理》和广西防城港《北部湾大型海上实景演出》加入其中,再到《梦萦周庄》、《大宋——东京梦华》、《天门狐仙》各项剧目层出不穷……实景演出在中国俨然已成最风靡的文化旅游模式。
资深媒体人曹景行曾说过:“现在中国实景演出多达几十个,很多人都在复制,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可复制的:风景。实景演出最重要的是地理环境,不用做剧情的调整,随着景色的变化,演出中的感觉自然也就变了。”《印象·丽江》带给他震撼的观感:下过雪的天气,观众在白雪皑皑中观看;不够晴朗的天气,观众在茫茫的雾气中观看;当风把云层吹散的时候,感觉就上来了。
景区秀能为城市做什么?
没有壮观的自然风景做载体,实景秀并不能为城市里的景区提供可参考的经验。那么,城市里的主题公园该做点什么?华侨城想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做景区秀的升级版——城市秀。
依托于欢乐谷这个定位在“青春、时尚、激情”的城市地标,华侨城先后在北京和成都推出了《金面王朝》和《天府蜀韵》,与实景演出疏离当地人生活文化情况不同的是,这两台演出在打造城市历史文化风情的同时,也大量加入了当代城市年轻一代的生活氛围。当景区秀还在作为景点的配套服务推送的时候,华侨城已经为这两台城市秀建造了独立于景区的城市剧场,也就是说——游客们不必再为了只想看一场演出而再多买一张景点门票。
不仅仅是游客,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人们也能更好地融入其中。华侨城为城市人的考虑是:城市发展到这个阶段,必须有人来告诉人们,到底什么是城市文化?当城市里的广场逐渐被高楼大厦所代替,原本人们在街头巷尾所追逐的文化气息不复存在的时候,城市应该如何更新和再生?过去城市开发了Shopping Mall,人们可以集中在一个地方购物,如今我们依托于主题公园的基础设施,想要形成一个新的体系,让人们集中到一个地方去娱乐。
城市秀的出现,恰到好处地填补了实景秀的空白。地处近郊的主题公园,仍然是未来城市秀的发展载体——它们不仅交通便利,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善的服务功能,人们不必担心停车问题、治安问题、餐饮问题——这是主题公园提供给城市剧场得天独厚的养分。
在《华侨城》编辑部主编胡梅林看来,未来的城市剧院与主题公园将会是并列独立的姊妹双生,而城市秀与景区秀将会同时存在并逐渐形成一套有机体系:“虽然目前的中国景区秀是处于膨胀的情况中,已经呈现出成倍增长的趋势,但在未来的五年中,它不会是一个恶性竞争,而是一个良性的、互相学习和共同做大市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