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阳胜村,一群彝族妇女在院子里绣服装上的花纹
一位80岁的哈尼族老尼玛从小就擅长编织刺绣,但儿子早逝后,她已很少编织刺绣 摄影:文若愚
苗族百褶裙上的两圈线条分别代表黄河和长江
白祖文先生的儿子白刊宁回忆,父亲是出生于红河县的彝族,青少年时期在土司家给少爷当书童,自学掌握了一定知识,并醉心于美术。1953年,白祖文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从1954年起,他利用从事民族文化工作和舞美设计工作的机会,走访了很多少数民族村寨。
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白祖文每到一处都要向民间艺人和刺绣能手请教,走在街上也不忘留心少数民族同胞身上的服饰。如果遇到奇特的图案就会打听出对方的姓名、住址前去拜访,仔细描摹图案。白祖文的生活中,除去工作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整理和描画收集到的图案,经常从晚上7点多画到凌晨一两点,周末也基本在家整理、绘制图案。
对于类似“十字绣”一样花纹细致的图案,他先用铅笔画出暗格,再用毛笔蘸上不同的颜料一点点地点到画纸上,有时一个晚上只能画出几个格子。对一幅少数民族图案的整理,少则10多天时间,多则几个月甚至半年。
1986年退休后,白祖文还坚持收集了几年民族图案,而对于图案的整理和绘画工作一直持续到2003年他患病前。50年来整理完成的画稿就有几百张之多。白刊宁说:“在红河州学美术出身的人也不少,但有几个人会用几十年的时间去画这些民族图案?画这些图案得不了任何奖,所以没其他人画,只有我父亲。他是个真正热爱民族文化的人。”
传统图案暗藏密码
反映少数民族历史、迁徙、习俗
苗族服饰上的花纹图案,就是苗族的“文字”,是解读苗族历史的密码。这些“文字”和密码代表着苗族祖辈原来居住的地方,以及迁徙过程和后来定居的地方。
2005年,白祖文先生收集、整理的少数民族图案得到红河州政协的重视,并编辑出版。
红河州州长杨福生在该画册的《序》中写道:“这些图案,具有浓浓的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蕴含着各民族文化积淀形成的社会心理和审美意识。” “白祖文先生为兄弟民族同胞保存了一些濒临失传的古老服饰图案,他早年收集的一些图案已经成了宝贵的文物。”
红河州政协副调研员戴存有表示,白祖文先生早期的工作主要是针对韵味古朴、濒临失传的图案如实进行描摹。图案中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历史、迁徙活动、社会生活、传统习俗等。而一些民族由于没有文字,民族的史实很难在汉文中找到完整的踪迹,通过这些图案,可以看到详实生动的倾诉。
例如,苗族以服饰和图案为代表的审美文化,被民族学家称为:“原始崇拜的展现、支系识别的线索、传统纺织科学的载体、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