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在昆明
也许你本不属于这里,只是个游子;也许你决定留下,找到了停泊的港湾……只要你愿意倾诉,我们随时倾听。:0871-3110110;邮箱:liunews@sina.com。
72岁的湘籍贵州人易只,最近总在昆明找房子。在这个城市他举目无亲,唯一陪伴他的是成百上千张白描和速写画。10年来,他奔波在全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其中云南是他最钟情的地方。
1每晚5元的住宿费,是易只在昆明能找到的最便宜的了。
勾小挎包的傈僳族姑娘 易只作品扫描
易只身高160厘米,体重37公斤。一双大耳朵,挂在他瘦削的尖脑袋上,甚是惹眼。乍一看,颇似相声泰斗马三立。他也许是孤独久了,话匣子一开,就像决堤之水。
72岁的易只,是贵州美术家协会6个画种艺术委员会委员,居昆数年。为了找到最便宜的房子,最近他徒步走遍了昆明二环。在城中村拆迁的大浪中,昆明北站附近的永佳旅社即将消失,那是易只长年寄居的地方。每晚5元的住宿费,是他在这个城市能找到的最便宜的住处了。一星期前,他找到原东菊客运站附近的东宣旅社,这里每夜的住宿费7元。
4月28日晚上,在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食堂吃完2元的晚餐后,易只走上了回旅社的路。东郊路的巷子口,他用大嗓门和东宣旅社的老板娘杨存焕打了招呼。“这个老头什么都好,就是早上洗手的时候,水龙头哗啦啦一流就是10几分钟,怎么说他都不听。7块钱一晚的住宿费,他这么浪费水,我真是心疼得不得了。”杨存焕说。
易只的两个肩膀各挂着一只手提袋,里边装着他认为最重要的物品:零钞、维生素药片、画作的缩小复印件等等。他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巷子走到尽头就到了东宣旅社。上了201房间,房间里有4张床,最靠里那张,床头放着易只的其他纸袋。
一台老电视机,破旧书桌下散落着几只凉鞋,角落里有个水烟筒。4张床的床垫坑洼坑洼的,唯一一盏日光灯,成45度角吊在天花板的横梁上。还算洁白的墙壁上,写着一些没有名字的手机号。
一个星期来,每晚和易只共处一室的另外3个男人如走马灯似地换。易只最担心的是他那些通讯录和报章作品,怕有人顺手牵羊,只好将它们寄存在一楼值班室。
[1]
2“画遍中国所有的民族服饰。”这是易只20岁时的理想。
弹三弦的彝族倮倮老人 易只作品扫描
1958年,易只20岁。当时,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组织了一次展览,易只作为邵阳市新宁县美术组的组长前去长沙参观。当时的乡村十分封闭,这次远行让易只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湘西的苗族、侗族队伍,穿着五彩斑斓的服装,银光闪闪的,我惊呆了……”易只不由自主地随行,欣赏女人们的服饰。到了几百米外的一个拐角,女人们发现了跟随者,他才慌忙红着脸折了回去。
“我一定要画遍中国所有的民族服饰。”这次“冒险”在易只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1985年,易知加入当时冶金部属下的《水钢报》(地址在贵州六盘水),担任美术编辑,开始和云南接触,“每个月都要跑来云南的某个部队印刷厂制版。”1995年,由于患高血脂,易只退休并休息了一年。
易只理想启航的第一站是云南。朋友们很为他担心,“他们说我身体不好,还去那么远的地方。他们问我准备多少钱,我说500块。他们说肯定不够,至少要带3000块。”但是易只想:“我给人家画张像、混餐饭,总可以的。”他还记得,有次给寺庙两个和尚画画,蹭了晚餐、早餐,还借宿了一晚。
云南让易只着迷的有很多,“这里的少数民族占了全国的一小半,它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全国保护得最好的。”他说,拿壮族服装来说,他在别的省份只画到一种,但在文山,他画出了11种。
易只已经跑遍了中国的18个省市自治区,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族和满族,易只都如愿地画到了民族服装。他的2000余幅作品中,2/3在云南完成,其中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5幅画作,有4幅在云南完成。发表作品中的4/5在云南完成。
3冯骥才说,易只的画很美,功力亦颇深,请他保重身体。
2000年5月,易只遭遇了一次意外。“那次,我还没有来得及上车,3个歹徒跑过来对我拳打脚踢,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开,连内裤也不放过。除了钱,包里的300多幅画、介绍信、18万字的日记、10几个没有洗的胶卷,还有许多珍贵的资料,都被抢走了。”这次遭遇意味着易只还要重走中国的8个省区。2009年春节,易只孤身一人在医院过。2010年春节,他在永佳旅社过。
贵州省美术家协会的工作人员说,这么多年,易只自费为民族文化作贡献,十分了不起。易只在武汉大学任教的儿子易晓波说,对父亲的追求,家里不支持也不反对。
易只 本报记者张训武 实习生 董玖用永 本版图片 除署名外均为易只作品扫描
易只最大的花销用在车费上,但在昆明,他基本靠步行。“这半年多,为了找便宜的房子,我把画画荒废了。”他说,自己不租房,是因为自己没有被子。“旅社有开水,也不要我洗被子。”
贫穷像个幽灵,正在光顾这个倔强的老头。他每天还要花很多时间在寻找最便宜的三餐上,“早上走路去北站,那里的官渡粑粑便宜,5毛钱可以买一个,别的地方要一块,这里的苞谷、馒头也很便宜。”中午和下午,他就走路到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食堂,花2元左右吃中餐、晚餐。他说,吃饭不是为了尝味道好不好,而是为了活着。
2004年7月25日,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曾在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冯梅的信中,对易只作了如下评价:“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文化,但因地处偏远,更因为远离现代市场,似被疏淡,这就特别需要有眼光及责任的人为他们付出。易知先生是一位真正有文化良心的艺术家,请代我向他致意,他的画很美,功力亦颇深,但请他保重身体,特别是深入生活时注意安全……”
生活新报 首席记者 刘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