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超忠(右二)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山区指导村民种植澳洲坚果。资料照片
1991年盛夏的一天。晚饭后,在陆超忠的家中,一场家庭会议正在进行。
“不行!你不能去广东,都有老婆孩子的人了还折腾啥?放着好好的研究不做,去搞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坚果干嘛?”陆超忠的父亲语气坚定。
“澳洲坚果是好东西,刚引入国内不久,有很大的科研空白需要去填补。几十年后,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个具有保健作用的坚果需求量肯定很大。”陆超忠,此时是广西农垦华山农场的一名技术员。他坚持的理由很充分——澳洲坚果原产澳大利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64%,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食用坚果,被誉为“坚果之王”。
妻子沉默了半天,突然说:“爸,就让超忠去吧,那是他的梦。”
陆超忠的梦就是要让澳洲坚果在中国落户生根,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吃到这一具有高保健价值的坚果。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在妻子的耐心劝说下,父亲终于同意了陆超忠调离农场的想法。
1992年7月,陆超忠把家里所有积蓄拿出来,又四处找亲戚朋友东借西凑,如愿调入地处湛江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工作,开始了一段研究澳洲坚果的科研探索。
小科研大成果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离市区30多公里,四周荒无人烟。到所里工作的第一天,陆超忠一家人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他们居住的低矮瓦房里,蚊子的嗡嗡声在耳边此起彼伏,2岁的孩子被叮咬得浑身是包,大哭不止。可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
因为澳洲坚果是小树种,课题经费少,课题组的办公室里就几张桌子、几支笔,没有任何仪器设备。有一次拿到了8000元的科研费,大家都高兴得拍手跳起来。面对如此窘境,课题组成员纷纷改行转到别的组,去研究荔枝、芒果等大众热带作物,到了1994年8月,课题组仅剩陆超忠一个“光杆司令”。陆超忠跑大田、跑基地,从采样到数据监测,从剪枝嫁接到做实验都是一个人完成,经费不够时自己拿工资往里贴。
正是这一年,课题组的“澳洲坚果引种试种”成果通过农业部鉴定。这一成果解决了中国能够种植澳洲坚果这一基本问题,并于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接下来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种苗如何繁育?中国哪些地区最适宜种植?如何解决澳洲坚果落花落果的问题,以提高它的产量?“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澳洲坚果的引种试种成功就不能带来产业发展前景,中国人吃澳洲坚果还是只能完全依赖进口。”陆超忠说。
于是,陆超忠把办公室搬到了研究所的种植基地。在这里,陆超忠做数据,分析累了就到地里看看澳洲坚果,在地里做嫁接。扦插实验累了,就到“工棚”休息一会儿。这个工棚一样的办公室一直用到现在。
眼看就要有成果了,1996年9月16日,一场特大台风“光临”基地,选育出的新品种和刚育出的果苗一棵不剩。回想当年这致命一击,陆超忠几度哽咽。因为澳洲坚果在一般管理条件下,定植后4~5年结果,10年达到丰产期。现在树都没有了,拿什么搞研究?
“自己的树没了,就到有树的地方搞研究!”陆超忠说。遭难的当年,课题组就与云南西双版纳热作学会技术咨询服务部合作,在云南农垦已种植澳洲坚果的景洪试验基地建立了澳洲坚果繁育苗圃,第二年又在云南德宏州芒市建立了澳洲坚果繁育苗圃。课题组开始了云南、广东两地不停奔波的科研探索。
2002年,作为第一完成人,陆超忠的“澳洲坚果扦插繁殖快速育苗技术”通过农业部成果鉴定。这项技术无需国外采用的插床底部加温、上部控温设施,在常规条件下扦插试验成苗率96.2%,规模生产成苗率78.2%~86.3%,该成果当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7月获国家发明专利。当年,陆超忠获国家发明专利的还有他研制的澳洲坚果配方诱导嫁接育苗技术。此项技术无需国外采用的在采穗前需提前进行环割处理,将接穗直接采下后,嫁接前采用配方药剂对接穗进行预处理,嫁接试验成活率达94.59%。
这两项技术是澳洲坚果100多年种植历史上所取得的重大创新,突破了澳洲坚果的育苗瓶颈,为我国澳洲坚果进行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澳洲坚果种植后满树开花,结果率却只有2%~3%的现状,陆超忠又率领课题组成员从国外引进品种中筛选优良品种,研究出保花保果和丰产栽培关键技术。运用这项技术的果园3~4年进入结果期,比国外提早了1~2年;5~10龄果园产量达到澳大利亚的平均水平,2008年被农业部推荐为主推技术。这一下解决了澳洲坚果产量低、效益差的问题。
小坚果大产业
经过多年试种,陆超忠发现云南、广西适合发展澳洲坚果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均位于边疆、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澳洲坚果产业的开发,可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脱贫致富。
澳洲坚果引入我国时间短,认识的人寥寥无几,广大农民更是不买账。“我们到云南、广西适宜种植澳洲坚果的山区挨家挨户推广,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磨破了嘴皮大家也不要。”陆超忠说。
可毕竟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1998年拿着6000元安家费的云南德宏州糖厂下岗职工张少云夫妇被陆超忠描绘的澳洲坚果前景所打动。张少云用安家费租了几十亩地,陆超忠和课题组成员张汉周住进了张少云的果园里,开始全程指导。
常年奔走山区推广技术,有一次陆超忠和张汉周差点连命都丢了。那天从芒市吃完晚饭,果园主汤德绍驾驶拖拉机把陆超忠和张汉周送上山。山区道路崎岖,下雨路滑,拖拉机失控撞向了路边的障碍物,张汉周的头摔得血流不止,缝了7针,陆超忠在这场车祸中也丢掉了两颗门牙。
这并没把陆超忠和张汉周吓倒,反倒更坚定了他们搞推广的决心。“一定要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通过澳洲坚果走上致富路,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为创新科技推广机制,课题组把重点放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科技推广工作,再以企业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澳洲坚果产业,形成了以“科研院所+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
如今,下岗工人张少云依靠种植澳洲坚果每年收入15万元,去年又租了200亩地扩大种植面积。农民汤德绍从最初的7000株苗发展到如今700亩的种植面积,2009年还建了自己的澳洲坚果加工厂。德宏州已将澳洲坚果列入当地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除云南外,目前澳洲坚果在广西、贵州、四川、海南都有种植。
澳洲坚果产业在我国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目前在我国热带地区已推广25万亩,年产量1500吨,陆超忠也从一个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我国澳洲坚果首席专家。陆超忠并不满足于此,他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澳洲坚果在国内渐为人知,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虽然现在课题组每年科研经费只有30万元,我们也要不断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让越来越多中国老百姓吃上澳洲坚果。”(本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