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族风情 > 云南少数民族的常见问题
1.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答: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有15个为云南特有: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基诺、怒、德昂、独龙。
2.云南的民族自治州是哪些?
答:云南共有8个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
3.云南多民族形成的原因。
答:(1)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决定的。云南的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相连,山川纵横,中部是起伏缓和的云贵高原,东南部地形崎岖,全省海拔高差达6663.4米;气候上同时受大陆季风和海洋季风的影响,气候类型多样,差别大,有立体气候特点。这些情况导致云南的居民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上产生很大的差异,这就为云南的多民族产生创造了地理环境上的条件。
(2)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大山、大江纵横其中,与外界交通不便,使得云南的各少数民族较少的受到外界的影响,各民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各种传统,形成各自的特点。
(3)四周的各民族人口因各种原因进入云南。有以统治身份进入者,有为避难、逃荒进入云南者,有被强行迁入者。这些都使云南的民族呈现多样化趋势。
4.云南少数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由于云南的特殊地理情况,云南的少数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
(1)原始社会阶段。到20世纪50年代,分布再边疆和山区的独龙、傈僳、怒、景颇、德昂、佤、布朗、基诺等民族尚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度的时期。永宁摩梭人还处于母系社会阶段。
(2)奴隶社会阶段。到20世纪50年代,宁蒗县小凉山地区的彝族,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社会内部等级森严,有世袭贵族和奴隶主。
(3)封建社会阶段。到20世纪50年代,边疆地区的傣、藏、哈尼、拉祜族等与白、彝、纳西族的一部分处于封建领主经济阶段;在云南内地的白、彝、纳西、回、壮、傣、蒙古、布依、苗民等族基本上进入了封建地主经济阶段,与汉族地主经济差别不大。
5.云南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发展情况。
答: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情况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基本上使用本民族语言。如:傣、景颇、傈僳、拉祜、佤等民族。
(2)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使用汉语。如:白、壮、纳西等民族和部分彝族、哈尼族。
(3)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也兼用本地区另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如德宏州的阿昌、德昂、西双版纳和临沧的布朗、佤等民族。
(4)使用汉语或临近的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如回族、满族使用汉语,通海县的蒙古族使用彝语和汉语等。此外,一些少数民族内部的语言也存在不同的分支。
6.试举例说明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的特色。
答:(1)纳西文字。纳西文字有两种,一种为图画象形文字,称东巴文,属于表意的原始象形文字,产生于初唐。另一种为标音节文字,纳西语称之为“哥巴”,创制时间约为明朝。
(2)彝族文字。俗称“老彝文”,历史悠久,由于彝文主要是由彝族巫师毕摩掌握和传布,所以也称毕摩文。再彝语的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等几个方言地区都比较通行。大多数认为彝文产生于唐代。
(3)傣族文字。傣族在不同地区使用着4种形体不同的拼音文字,与解放后改进的新傣文相区别称为“老傣文”。这4种文字都是自左向右横书,行序自上而下,4种文字分别为西双版纳傣文、傣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傣端文(金平傣文)。
7.云南少数民族的姓氏特点。
答:云南少数民族的姓氏特点:
(1)大多数的民族无姓氏,如藏族以房名为姓。
(2)有的民族的姓氏是后来“钦赐”的,如纳西族的官姓木,民姓和。
(3)有的民族直接使用汉姓,如回族等。
8.简述云南少数民族的连名制。
答:云南少数民族中最有特色的是连名制。连名制有母女连名制和父子连名制。连名制有如下方式:
(1)正推顺连法。以父名的最后一个或两个字冠于子名之前。
(2)逆推反连发。以父全名的最后一个或两个字置于子名之后。
(3)冠姓连民法。与正推顺连法相同,只是在其前冠上一个姓。
连名制一是为确保血统按直系血亲承递,一是可以明确财产的继承权。
9.彝族各支系的服饰特点。
答:彝族服饰大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1)大小凉山地区型。特点是:厚重、朴素、保温、耐用,崇尚黑色。男子用四仗多长的青布包头;上身外着羊毛披毡(彝语称“擦尔瓦”),内穿右衽青色土布或麻(毛)织短衣;下身穿长裤,裤脚分大、中、小三种,大者无腰,宽约二尺,乍看像裙子。妇女均穿拖地百褶裙,裙分为上、中、下三节,未婚者着红、白、黑,已婚者着黑、白、红;上装一般为对襟大袖短衣;头饰已婚者戴黑色荷叶型布帽,彝语称“窝脑”,未婚者为方形黑布,称“窝发”。
(2)以巍山为中心的滇西地区。特点:色彩丰富,款式变化多,制作工艺精细,而且有较多的银制品和刺绣纹样作装饰。年轻姑娘头上戴银鼓帽,耳坠银耳环,身穿蓝领褂,腰系花围裙,下着绿彩裤,脚踩绣花鞋,背挂圆裹背。全套装饰花团锦簇,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已婚妇女不戴帽子,改结发髻,外裹黑纱和黑布头巾,上衣为右衽大襟,前短后长,领、绣及襟边则镶以多层次不同的金银丝辫,外罩齐腰红布短领褂,领褂用银鼓钉镶边。腰间前方系围腰布一块,背上背一个绣花裹背。与妇女的服饰相比,男子的服饰则要简单的得多、男子大都穿对襟无领蓝布衣,宽大黑布裤,上好的羊皮领褂。
(3)滇中地区的“撒尼”、“阿细”。特点:明快大方,工艺简洁,色彩对比强烈。妇女用包头,中老年包头为红、黑二色,青年多用色,包头边缘镶嵌金属或玻璃小珠为饰,包头围边左右夹拴两个绣花三角硬布片,脑后垂吊一束戏珠串。外衣长过膝,多用蓝、白二色布料,领口、绣边及裤脚边均刺绣精美花纹图案,裤子多用蓝、黑二色。平时爱披一块羊皮,另系一块方形花面黑底围腰,穿尖绣花鞋。老年男子习惯剃光头,青年喜留分头,戴白草帽,穿对襟白底蓝条无领麻花短褂,肩背麻布绣花包。
(4)滇东南的红河州和文山州地区。妇女的服饰无论是帽子或是衣服,都由多块布料拼缝而成,精工绣有许多图案花式。帽子一般由三块布料拼成长方形的平块主体,配有两条带子,戴时临时折叠成帽状,用带束紧,带子缨须下垂耳旁。耳带大环。衣服分长衫和短褂两部分,另有兜肚、腰带、围腰、及飘带等附件,裤为扭裆裤,裤脚用异色布料镶宽边。脚穿圆口布鞋。男子服饰为穿对襟衣,衣扣多用银币制成,密密麻麻排列于衣襟两边。姑娘普遍带一种“鸡冠帽”头饰、
(5)滇东北地区。特点:长衣、长裤、大包头,不重刺绣。妇女挽发于头顶,先用白布包发,再用黑布或黑绸打成大包头。上身穿镶花边的斜大襟长衫,颜色分黑、白、蓝几种,领襟、袖口、裤脚以各色丝绒或花边用挑法和刺绣镶成绚丽的彩色图案。在长衫的前后摆上用彩色布料和绸子织成“五朵云”图案绣在衣服上,每朵云似一只变形的虎头。长衫外于腰部扎一根白色腰带,再系上镶图案的长方形围腰。下穿普通长裤,脚穿小口布鞋。男子蓄长发挽于头顶,缠上黑色大包头,或于头前留一小撮头发,其余剃光,俗称“天菩萨”,再缠上大黑包头。身穿净色大襟长衫,有黑、白、蓝、青等色,有的领口绣上极窄的花边,下身多为宽脚裤,颜色不限,扎黑色和白色腰带,脚穿尖口的蓝色或黑色布鞋。
10.为什么说纳西族是“小民族创造了大文化”?
答:纳西族人口有28.1万(1990年)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居第11位,主要聚居在丽江、宁蒗、永胜、维西、中甸、德钦等县。纳西族人口不多,分布不广,但由于其历史悠久,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现为世人所瞩目。纳西族最为著名的是“三个活化石”为:“人类文字活化石”--东巴象形文字、“人类社会活化石”--摩梭人母系大家庭社会、“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
东巴文字,创造于唐代,是目前世界上仍在使用的唯一表意象形文字,用东巴文写的《东巴经》记述了纳西族的神话传说和发展历史。
摩梭人母系大家庭,宁蒗摩梭人至今还保存着以母系为纽带的大家庭传沿形式,在婚姻上 保存了“男不要,女不嫁”的阿夏走婚制,为世所罕见。
纳西古乐,又称“洞经音乐”,保留了唐代宫廷宴乐的风格,被誉为“东方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