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送火种(摄影) 二 台
在北京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云南常常是小太阳独照,四周云层包围;而在云南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昆明常常是小太阳独照,四周气象各异。昆明为名副其实的春城,阳光特别眷念的地方。不过,温暖的常态下,又少了些应有的滋润,高海拔,温差大,紫外线强,生活于此的人们无不烙上高原的印记,田地缺水干旱,人脸皮肤显黑,四季服装混杂穿。
旱情严重,这是云南春季的常象。对于山地民族来说,雨水决定一年的收成,日子的好与坏其实很简单、很现实,就是籽种入地发不发芽,吃的问题解决了,一切便跟着通畅。由此,春天是神圣的,劳动要勤快,节庆要隆重,而在此间举办的典礼盛典,一个突出主题便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在这些场景中,一个普通的山民都变得神圣了,仿佛注入了过好新一年的无穷力量,尤其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得到肯定、尊重和维护。
“你们中国人真的相信祖先的灵魂会来吃这些酒菜吗?”“你们英国人在祖先的墓上献花时,是否也认为祖先会闻到花香吗?”这是当年英国人类学家布朗与中国青年学者上课时的一则对话,反映出一个民族对祭祀的不同象征意义。站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立场就导致着对待事物的差异。
在云南的春季里,我们曾参加过彝族村寨的三个祭祀大典,尽管这些历史传承下来的礼俗在岁月的更迭中有了变化,许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只能在一些细节中去发现和品味,但只要置身于现场,学习做一回当地人,那活生生的社会风俗便会让人感受另一种境界。
按彝族历算为虎月虎日的一个午时,禄劝县茂山乡南拥村的“阿保依罗颇”家支的村民,进行了隆重的祭祖大典,旨在开春之际为先辈超度为神,祈望祖宗庇佑家支团结、子孙兴旺。彝族家支以父系血缘相传,每一个家支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父子连名像一根链条,贯串家支内部的每一个男性成员。当前辈过世之后,要经历生路到死路,再从死路到仙境的过程。人生以此才完整,生活由此丰富多彩。而要完成这样的过程,分别由两回祭祀活动来进行,即先作祭,后作斋。系列仪式中,讲彝话、用彝文,花线、山竹、羊毛、灵筒等物品各司其用,很是讲究。做的程序有如一部历史大戏,演者与观者都经历和丰富了人生的另外场景。
再一次是一个马年马日的清早,石屏县哨冲镇水瓜冲村,当地村民举行“德培好”庆典,祈望四境相邻团结和睦,收成丰盛,好光景一年胜一年。“德培好”为彝语培养好的道德风尚之意,由大家围拢齐除秽,演化后加进了舞龙事项。庆典上,出现有马、龙、虎等多种动物,以及许多植物的图腾,并严格供奉的食物,生食给神灵,熟食给祖先,说明当地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与把握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而春天的田野则成了天然舞龙的场地,在主祭人诵毕经文后,人们将表示“龙蛋”的石头从一块通洞大石块穿过,视为阴阳交配。此刻的人潮与庄稼共沐春光下,仿佛注入了新的精气神。
彝族尚火,其支系阿细人的祭火神是祖辈传下来的节日,“木邓赛鲁比”的活动即为祭祀火神、闹春狂欢。农历二月初三,为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山民的取火日。这天,村寨大扫除,早饭后各家主妇熄灭灶火,并将火灰清除户外,午饭全村人集村中大青树下共宴,下午举行盛大的迎火神活动,以传统方式钻木取火,由赤身彩绘者开道,欢庆火神巡游村寨。由跳大三弦的男女护送火种传递到全村各户。一个山寨欢腾在蓝天绿野中,中心则是红红的火神。此景正应和这样的颂词:“火从石头里跳出,火在草丛里跳舞。火就是神,神就是火。”
时间从这里被人为隔离,季节从这里被自然延续,新与旧在火的熄灭和再生中区别开了,给人带来欣欣向荣的好兆头。这些仪式成为了民俗,民俗则实践和培养着信仰,人们的生活得以安详与多样。
[责任编辑:宋 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