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通海县城南,是重要的风之一,秀山上林木茂盛,有众多古建筑群和楹联,隐隐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通海秀山历史文化公园,位于通海县城南隅,峰顶海拔2060米 ,垂直高度近200米 ,辖区面积7.6平方公里,游览面积1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秀山历史文化公园是地区重要风之一。
位于通海县城南,与城相连。至通海136公里,出城步行数百步即可登山。位于通海城南,通海后,沿南街步行可。经历代修建,构成了三元宫、普光寺、玉皇阁、清凉台、万寿宫、斗天阁、涌金寺、白龙寺等古建筑群。
秀山之秀在于绿,茂密的林木把整座山掩盖得严严实实。山北麓翠竹万杆,山坡上杉木展秀;密林间灌木丛生,野花点点;面奇松参天,杉栗葱翠;山南松林似海,涛声如吼。种类繁多的 花草树木,一年四季争荣斗艳,各寺院中也是: 花木扶疏,苍柏森森,绿杉撑天。秀山不仅有山川之秀丽,更有历代墨客骚人、学者名宦之吟咏,使秀山成了“匾山联海”和碑林。至今保留在秀山的匾联碑刻有200余副,这些匾联碑刻,洋溢着诗情画意,书法均属上乘之作,使诗、书、画与景和精美的建筑珠联璧合。
普光寺位于秀山中部,建于南宋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即国道隆十一年。普光寺建筑群含置观堂、畔富祠、畔富塔、洗钵池等建筑,是秀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该院内完好地保存着立于元代宣光七年(公元1377年)的 “ 普光山智照兰若记 ” 碑,此碑对研究元代通海历史文化有较高的价值。
清凉台位于玉皇阁之后,始建于晚唐时期,明宪宗成化戊戌年(公元1478年),普光寺僧人净宗募缘重修。清凉台建筑海云楼、千峰万壑之楼、蓬莱阁、鲁贤祠、桂香殿、武候祠、药王殿等连成一个四院三通的建筑整体。清凉台确是“ 古殿风生六月寒 ”, 寺院地势高峻,四围绿树掩映,背山面湖,凉风不断 ,是避暑对弈、品茗的佳境。台内遍悬历代名人的匾、联,不负“匾山联海”的盛名。
涌金寺位于秀山上部,创建于宋朝理宗嘉熙(公元1237-1240年)间,修于元惠宗至正(公元1340-1368年),近千年均为滇中大刹,子孙丛林,明清时寺内僧人达百余人。涌金寺依山而建,层叠而上,殿宇雄伟,气势恢宏,秀山“三绝”之二的宋朝古柏、元朝香杉植于院中,古代文人的诗碑裱嵌于壁,大殿内馨香缭绕,诵经声不绝于耳,殿外古柏参天,钟、鼓之声相应,真是滇中大刹风范。涌金寺俗称大顶寺,是秀山位置最高的建筑,因山势如“地涌金莲”而得名。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此寺分三进,殿宇宏深,寺门雄踞于半圆形石阶之上,“涌金寺”3个贴金大字雄浑庄重。正中为秀山古柏阁,此阁全部为木结构,奇巧无比。大雄宝殿塑三世大佛,慈颜善面,体态匀称。殿前“白马”、“黄龙”、 “法海圆明”3座坊立于东、西、北三方。大院中松柏苍劲,茶花吐艳,元杉喷香。宋柏、元 杉、明玉兰被称为“秀山三绝”。涌金寺左厢是一套院,门上有一别致的小匾,上书“这里来”,进门更是清静的一院,东为昙花轩,西有酌花楼,北面另为一小院,可谓院中之院。“这里来”院内有明玉兰、牡丹、芍药等名花奇草,进门就让人感满院芬芳。”
白龙寺位于涌金寺西侧幽林深处,创建于明代宪宗丙午年(公元1486年)。寺前有清泉一潭,名白龙泉,其水甘甜清冽,饮之爽口适身,回味无穷。是后山的唯一建筑,寺院质朴典雅,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近年来扩建了部分享阁游廊及服务设施,引水上山,凿池培植荷花及各种花卉草木, 成为又一新的游览点。新建筑群位于白龙寺前,始建于1988年。内含白云坞、丝竹馆、书画展室、池上长廊、财神殿、兰花园、茶花园。兰花园内育有各品种名贵兰花一万余盆,茶花园内有各种名贵茶花数千株,冬、春季节兰吐芬芳,茶花争艳,其景无限,其味无穷。
,亦称“尼朗胜景”,现为国家4A级区。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田勾町王毋波于秀山辟园林,建古刹,始奠胜景之基。后晋天福年间,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国后又在秀山修庙宇、建亭轩。历宋、元、明、清千余年的扩建修葺,形成了规模宏广,风格各异的田勾町王庙、三元宫、普光寺、清凉台、涌金寺、白龙寺、玉皇阁七大建筑群体及亭、台、楼、阁无数。秀山,历史上就是佛、道教的圣地,四大名山之一,享有“冠冕南州、秀甲南滇、礼乐名邦”之誉。
秀山,容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为一体。数以百计的历代名人的匾联碑刻使游人目不暇接。享有“匾山联海”的赞誉。古树名木比比皆是,宋柏,元杉,明玉兰堪谓秀山三绝。登秀山,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使人暇思,令人陶醉。
登秀山,近观翠林芳草,聆听清泉幽韵,远眺南山北湖峙对,万壑千峰笏立,云山烟霞岚绕,真乃仙韵无穷。
:50元
地址:省市通海县秀山镇文献里46号。
交通:由县城至秀山可乘坐大型客车,行2公里就可达